农技知识
八月玉米病害管理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15-08-19 浏览次数:1435
八月玉米病害管理技术要点
我省玉米播种面积达1600万亩,但平均亩产不足350公斤,落后于邻近的河南和山东。造成低产的原因有:不能合理密植;播种深浅不一;间、定苗不及时;施肥“一炮轰”;病虫草害防治不力;后期脱肥早衰;干旱、高温热害、渍害涝灾、低温、连阴雨和倒伏等。其中,八月份的病虫混合重发危害却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
八月虽已“立秋”和“处暑”,但一般年份暑气一时难以消除,有时还会出现“秋老虎”。这段时间夏玉米正处于穗期,是次生根层数和根条数激增,茎秆和叶片生长迅速,雄雌穗相继开始分化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浸染和病害流行,加之人们重虫轻病的防治陋习,导致多种病害混合叠发,功能叶早衰早枯,给玉米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玉米病害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根、茎、叶、穗部病害。叶部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锈病、褐斑病、纹枯病和顶腐病等;茎部病害主要有茎基腐病和茎腐病等;穗部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和疯顶病等。此外,还有某些特殊病害如粗缩病等。
一、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大、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等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一类复合侵染的叶部病害的总称。
(一)危害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
1、大斑病
(1)症状: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2)病原: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菌。
(3)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植株的病斑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小斑病
(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出现长形、点形和梭形三种类型病斑。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霉状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半知菌亚门玉蜀黍平脐蠕孢菌。
(3)发生规律: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密植、连作田发病较重。
3、弯孢霉叶斑病
(1)症状:病斑初为褪绿小点,后逐渐扩展成宽1~2毫米、长1~4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数个病斑相连形成叶片坏死区。潮湿时,病斑正反面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病原:半知菌亚门、暗梗孢科、弯孢霉属新月弯孢菌。
(3)发生规律: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玉米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播玉米后,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至玉米叶片上萌发侵入,经过5~10天,叶片上产生病斑,病斑再产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孢子又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侵染。若温高、雨多,湿度大,就会迅速发展,甚至流行。
(二)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种抗(耐)病品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降低田间湿度;清园,摘除老叶、病叶;实行轮作倒茬。
2、药剂防治:大、小斑病发病初期,弯孢菌叶斑病发病率10\%时,每亩用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5克、43\%富力库(戊唑醇)12毫升、戊净80(80\%戊唑醇)8克、30\%爱苗(苯甲·丙环唑)20毫升、12.5\%欧博(氟环唑)50毫升、23\%尊保(氟环·醚菌酯)40毫升、25%凯润(吡唑醚菌酯)15毫升等,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隔7天防一次,连防2~3次。
二、锈病
(一)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二)病原:担子菌亚门玉米柄锈菌。
(三)发生规律:病菌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和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同玉米叶斑病。
三、纹枯病
(一)症状: 开始从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上部蔓延。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转为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状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长出许多白霉(菌丝和担孢子);当温度较高或植株老健时,即产生菌核,多藏于叶鞘内。菌核初为白色,老熟时呈褐色。叶鞘受害后,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果穗受害后,可使苞叶干枯,果穗腐烂。
(二)病原:半知菌纲的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
(三)发生规律:以土壤和病残体上的菌核和菌丝越冬,次年产生菌丝和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源。菌丝、担孢子和孢子,借风力和气流传播,也可通过与病部接触造成再侵染、扩大危害。菌源量大、致病力强;高温高湿,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清除病残体,深翻整地;合理密植,开沟降渍;及时剥去病叶。
2、药剂防治:每亩用14\%戊粒宝40毫升、12.5\%欧博50毫升、23\%尊保40毫升、24\%稻康瑞18-23毫升、43\%富力库12毫升、80\%戊唑醇8克、30\%爱苗15~20毫升或75\%拿敌稳15克等,在拔节初展开第二次防治,隔7天再防一次。
四、茎基腐病
(一)症状: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根少而短,茎基部变软,髓部空松,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三是果穗腐烂型,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包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二)病原: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
(三)发生规律: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田发病重,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岗地和洼地发病重,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而发病重。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种植抗(耐)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轮作;适期晚播;合理施肥。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用29\%艾科顿(噻虫·咯·霜灵)30~45毫升或2.5\%适乐时(咯菌腈)10~20毫升或3.5\%满适金(咯菌·精甲霜)10~15毫升,兑适量水,拌种10千克。
(2)药剂防治:用30\%恶霉灵600~800倍液灌根,同时每亩用75\%拿敌稳15克或30\%爱苗15~20毫升或30\%恶霉灵16毫升或32.5\%的阿米妙收40毫升+辉隆宝60毫升,兑水45千克喷淋。
五、茎腐病
(一)症状:从玉米拔节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并侵入茎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高温高湿,易出现急性型症状。在湿度较低情况下,出现慢性型症状,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发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结实。玉米抽雄后,地上各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穗轴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枯死。
(二)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
(三)发生规律:病菌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高温干旱后灌溉或突遇风雨,最易诱发大发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氮过多,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57.6\%冠菌清(氢氧化铜)40克兑水30千克或50%氯溴异氰尿酸1000~1200倍液等均匀喷雾,5天后再喷一次。
六、顶腐病
主要危害玉米抽穗结实。其症状易与生理性病害和某些缺素症混淆,因此在诊断时要仔细辨别对照,及时防治。
(一)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常在第9、10片叶上开始表现症状,受害最重的是第11~13片叶。主要表现有三种:①“镶金边”,即新抽生的叶片除了叶缘出现褪绿黄化现象外,基本正常。②靠近叶缘的局部组织变薄、近似透明似“丝绸状”或“薄膜状”。③新叶不能抽出,尚未抽出的心叶抱紧而成直立“长鞭状”,叶尖部分细长、打卷。
(二)病原:半知菌纲串珠镰孢菌亚粘团变种。
(三)发生规律: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病株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多雨、高湿利于大发生。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喇叭口期及时追施氮肥;对心叶已扭曲腐烂的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2、药剂防治:每亩用12.5\%欧博50毫升、23\%尊保40毫升、43\%戊唑醇12克、80\%戊唑醇8克、30\%爱苗15~20毫升或75\%拿敌稳15克,7天喷一次,连喷2次。
另外,玉米中后期由于植株较大,施药防治较为困难,对已发生丝黑穗、瘤黑粉病的田块,要及时清除病瘤(穗)并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做好食叶和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工作。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5年8月19日
八月玉米病害管理技术要点
我省玉米播种面积达1600万亩,但平均亩产不足350公斤,落后于邻近的河南和山东。造成低产的原因有:不能合理密植;播种深浅不一;间、定苗不及时;施肥“一炮轰”;病虫草害防治不力;后期脱肥早衰;干旱、高温热害、渍害涝灾、低温、连阴雨和倒伏等。其中,八月份的病虫混合重发危害却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
八月虽已“立秋”和“处暑”,但一般年份暑气一时难以消除,有时还会出现“秋老虎”。这段时间夏玉米正处于穗期,是次生根层数和根条数激增,茎秆和叶片生长迅速,雄雌穗相继开始分化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浸染和病害流行,加之人们重虫轻病的防治陋习,导致多种病害混合叠发,功能叶早衰早枯,给玉米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玉米病害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根、茎、叶、穗部病害。叶部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锈病、褐斑病、纹枯病和顶腐病等;茎部病害主要有茎基腐病和茎腐病等;穗部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和疯顶病等。此外,还有某些特殊病害如粗缩病等。
一、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大、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等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一类复合侵染的叶部病害的总称。
(一)危害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
1、大斑病
(1)症状: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2)病原: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菌。
(3)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植株的病斑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小斑病
(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出现长形、点形和梭形三种类型病斑。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霉状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半知菌亚门玉蜀黍平脐蠕孢菌。
(3)发生规律: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密植、连作田发病较重。
3、弯孢霉叶斑病
(1)症状:病斑初为褪绿小点,后逐渐扩展成宽1~2毫米、长1~4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数个病斑相连形成叶片坏死区。潮湿时,病斑正反面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病原:半知菌亚门、暗梗孢科、弯孢霉属新月弯孢菌。
(3)发生规律: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玉米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播玉米后,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至玉米叶片上萌发侵入,经过5~10天,叶片上产生病斑,病斑再产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孢子又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侵染。若温高、雨多,湿度大,就会迅速发展,甚至流行。
(二)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种抗(耐)病品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降低田间湿度;清园,摘除老叶、病叶;实行轮作倒茬。
2、药剂防治:大、小斑病发病初期,弯孢菌叶斑病发病率10\%时,每亩用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5克、43\%富力库(戊唑醇)12毫升、戊净80(80\%戊唑醇)8克、30\%爱苗(苯甲·丙环唑)20毫升、12.5\%欧博(氟环唑)50毫升、23\%尊保(氟环·醚菌酯)40毫升、25%凯润(吡唑醚菌酯)15毫升等,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隔7天防一次,连防2~3次。
二、锈病
(一)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二)病原:担子菌亚门玉米柄锈菌。
(三)发生规律:病菌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和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同玉米叶斑病。
三、纹枯病
(一)症状: 开始从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上部蔓延。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转为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状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长出许多白霉(菌丝和担孢子);当温度较高或植株老健时,即产生菌核,多藏于叶鞘内。菌核初为白色,老熟时呈褐色。叶鞘受害后,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果穗受害后,可使苞叶干枯,果穗腐烂。
(二)病原:半知菌纲的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
(三)发生规律:以土壤和病残体上的菌核和菌丝越冬,次年产生菌丝和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源。菌丝、担孢子和孢子,借风力和气流传播,也可通过与病部接触造成再侵染、扩大危害。菌源量大、致病力强;高温高湿,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清除病残体,深翻整地;合理密植,开沟降渍;及时剥去病叶。
2、药剂防治:每亩用14\%戊粒宝40毫升、12.5\%欧博50毫升、23\%尊保40毫升、24\%稻康瑞18-23毫升、43\%富力库12毫升、80\%戊唑醇8克、30\%爱苗15~20毫升或75\%拿敌稳15克等,在拔节初展开第二次防治,隔7天再防一次。
四、茎基腐病
(一)症状: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根少而短,茎基部变软,髓部空松,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三是果穗腐烂型,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包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二)病原: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
(三)发生规律: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田发病重,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岗地和洼地发病重,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而发病重。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种植抗(耐)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轮作;适期晚播;合理施肥。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用29\%艾科顿(噻虫·咯·霜灵)30~45毫升或2.5\%适乐时(咯菌腈)10~20毫升或3.5\%满适金(咯菌·精甲霜)10~15毫升,兑适量水,拌种10千克。
(2)药剂防治:用30\%恶霉灵600~800倍液灌根,同时每亩用75\%拿敌稳15克或30\%爱苗15~20毫升或30\%恶霉灵16毫升或32.5\%的阿米妙收40毫升+辉隆宝60毫升,兑水45千克喷淋。
五、茎腐病
(一)症状:从玉米拔节开始发病,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并侵入茎秆、心叶,造成组织腐烂、坏死,散发出腥臭味,病株自病部倒折;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高温高湿,易出现急性型症状。在湿度较低情况下,出现慢性型症状,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发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结实。玉米抽雄后,地上各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穗轴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枯死。
(二)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
(三)发生规律:病菌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高温干旱后灌溉或突遇风雨,最易诱发大发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氮过多,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57.6\%冠菌清(氢氧化铜)40克兑水30千克或50%氯溴异氰尿酸1000~1200倍液等均匀喷雾,5天后再喷一次。
六、顶腐病
主要危害玉米抽穗结实。其症状易与生理性病害和某些缺素症混淆,因此在诊断时要仔细辨别对照,及时防治。
(一)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常在第9、10片叶上开始表现症状,受害最重的是第11~13片叶。主要表现有三种:①“镶金边”,即新抽生的叶片除了叶缘出现褪绿黄化现象外,基本正常。②靠近叶缘的局部组织变薄、近似透明似“丝绸状”或“薄膜状”。③新叶不能抽出,尚未抽出的心叶抱紧而成直立“长鞭状”,叶尖部分细长、打卷。
(二)病原:半知菌纲串珠镰孢菌亚粘团变种。
(三)发生规律: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病株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多雨、高湿利于大发生。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喇叭口期及时追施氮肥;对心叶已扭曲腐烂的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2、药剂防治:每亩用12.5\%欧博50毫升、23\%尊保40毫升、43\%戊唑醇12克、80\%戊唑醇8克、30\%爱苗15~20毫升或75\%拿敌稳15克,7天喷一次,连喷2次。
另外,玉米中后期由于植株较大,施药防治较为困难,对已发生丝黑穗、瘤黑粉病的田块,要及时清除病瘤(穗)并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做好食叶和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工作。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5年8月19日
- 上一篇:九月晚稻田间管理及秋种工作准备
- 下一篇:七月水稻田间管理要点